本港的艺术风气已接近文艺复兴的程度——但要达到成熟繁荣的水平,同志仍需努力。
HK杂志 2014年5月15日 翻译:Emma Lee
来源:链接
艺术展、艺术活动、画廊、艺术夜、艺术行:这些都反映着越来越旺盛的香港艺术氛围。这个周末,一群群国际藏家来到香港参加巴塞尔艺术展,争相拿下亚洲当代文化的精华之作。这个城市的艺术风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——但本土艺术家却得不到应有的曝光率。
亚洲当代艺术展创办人兼总监Mark Saunderson说:“香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橱窗。”据他估计,65%的香港画廊只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家——而本土有才之人的空间只有少之又少。怎样才能把这些艺术热忱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面呢?不管你是富有的巴塞尔藏家、艺术新星、顾客,甚至只是一名艺术爱好者,都能按以下几个步骤为改进香港的艺术风气出一分力。
1.国际思维
当今世界正和中国艺术处于热恋期——但香港好像并不包括在内。本土艺术家难以在城中的重要画廊露面。幸运的是,香港还是有人为争取本土艺术家在世界的席位而发声。
几乎只买香港本土艺术作品的作家、藏家William Lim说:“在香港成为一名艺术家需要下很大的努力。”其新书《The No Colors》探讨了香港当代艺术的发展。“香港有一批不凡的天分高的艺术家,选择这个行当的时候是逆社会潮流的。他们开始证明自己的价值,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社会关注的。”
长年以来,香港艺术都被看作是中国市场的附属补充。但“它不是某一个省的东西”——非盈利艺术空间Para/Site总监Cosmin Costinas如是说。他表示,培育本土艺术的关键,不是与世隔绝,反而是积极地与世界互动。
Morgan Wong的《Plus-Minus-Zero(零上零下)》
Costinas解释,本土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大环境的融合反而能帮助本土艺术发展——它证明香港艺术是与其他地方的高标准相契合的,同时保留着本土特色。Costinas与亚洲艺术文献库的Chantal Wong一道,策划了“热望之房——性与香港”一展,汇聚40名香港及地区艺术家,在城中5个艺术空间展出,展期为现在到8月10日(详细内容请参考www.para-site.org.hk)。Costinas介绍:“展览作品来自经典名家、草根艺术家和现代主义大师,以及一众香港的年轻艺术家,兼备国际性和地域性。这种平衡是绝对关键的。”
国际思维不仅把国际才华带到香港,同时也把本土艺术家带到国外的展览去。如Nadim Abbas——香港最成功的年轻艺术家之一、今年巴塞尔艺术展艺术吧的年度设计师,他最近在传奇的纽约军械库艺博会参展;又如Lee Kit,去年代表香港参加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。
Iris Lee在火炭创办了A-lift画廊,只展出本土艺术作品。她说,她不参加本地的艺术展,而是把艺术家带到伦敦和北京的展览及中国嘉德拍卖会上。“人们想去了解香港的艺术。香港艺术是有观众的:艺术家只需证明他们值得这样的关注。”
Dan Leung的《Blitz(闪电战)》
2. 表达些许爱意
当然,我们也必须培育艺术家本身。Iris Lee说:“我们支持艺术家,从而使他们能够继续创作。否则,他们就会被迫中止创作,这样作品可能会遭到淘汰,最终消失。”
Nadim Abbas说:“艺术家维持这个行当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——白天从事正职工作、交着高得可笑的租金......我还依赖着在大学教书的兼职工作来生存,但正是它给予了我在典型市场驱动指标以外工作的自由。”
这些指标是什么呢?香港的艺术家一向依赖企业报酬。账单的支付得靠它——而公共艺术这种大型作品反过来也能提高艺术家的关注度。但这样也会造成艺术导向与经济收入难以调和的情况。今天城中画廊的数目是空前的,它们都在寻找一个东西:可卖的艺术。艺术新星Chan Sai-lok说:“画廊正在争相招纳艺术毕业生,学生一完成学位课程,画廊就赞助他们的创作。装饰性的、优雅的或有关香港的作品都很受欢迎,但实验性的就不行了。这是一种支持方式,但它会深深影响作者创作的轨迹。”
巴塞尔艺术展期间Carsten Nicolai在ICC环球贸易广场的展览
但这种商业性与进步性的博弈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处理,因为香港艺术背后的硬件设施正变得越来越牢固和稳定。一方面,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比以前多了:如石硖尾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,于2008年开业,提供价格合理的工作室和展览空间。它向艺术家开放135个工作室单元,租金从一平方英尺8.40港元起,而每个单元面积从300平方英尺起。学生还能再便宜些,很多艺术家以公用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费用。
香港艺术的资金来源也更多了。上周,环球免税店创办人Robert Miller宣布将一百万港元捐赠给亚洲协会香港中心。事后它被吹捧为香港历史上对艺术的最大的一宗私人赠款。款项将用于资助城中新兴艺术家的重要作品。政府也在提高参与度。去年成立的香港艺术发展局提供了一笔超过4000万港元的年度补助金,以及超过7200万港元的艺术发展项目津贴——而前年他们只发出了4800万港元。
当然了,政府的款项永远都有附属条件。装置艺术家Wendy Tai最近一次的展览“Materia Medica”部分就受到该局的资助。她说:“他们就要求你已经完成即将展出的一半作品。这合理吗?如果我需要资金来赞助创作,我又如何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作品呢?”
3. 运用展览
尽管亚洲艺术相当受欢迎,香港的大牌艺术展览也越来越关注本土艺术。今年第二届“买得起艺术节”保留了“香港年轻艺术家”部分,展出了11位35周岁以下艺术新星的作品。同样地,亚洲当代艺术展设立了两个奖项发给本港艺术家。
同时,巴塞尔艺术展表示,今年超过一半的参展画廊都在亚洲设有办事处。的确,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把明年的展期从5月改到3月,以避开国际艺术展的高峰,从而让更多世界各地的画廊参与其中。对本土艺术家来说,这是个好消息,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得到足够的镁光灯。亚洲巴塞尔艺术展总监(及其前身艺术香港创办人)Magnus Renfrew说:“能将焦点放到香港,我们引以为豪。解决展期问题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建立一个主流受众群体:不但有亚洲艺术爱好者,还有来自世界更大范围的艺术圈的人。”
4. 给他们空间
随着中环租金的持续高企,城中画廊在所难免地深受其害。近年来,我们不断看到好的画廊“暂停营业”或搬往越来越偏远的地方:柴湾、香港仔、田湾或火炭。这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成果:如马头角牛棚艺术村,就受到掣肘作品展示和途径的可笑政策的阻碍。
可能你会以为被迫搬出繁华中区是一个坏兆头。但这个似乎艰辛的潮流也可能有可取之处。成立于2008年展出更富进步性本土媒介艺术的Gallery Exit画廊,于2012年3月永久撤出中环,迁往香港仔的“Southsite”。展览总监Arianna Gellini表示:“那对我们十分有帮助。艺术家并不能明白在一个大的空间布置一件作品意味的是什么。搬到一个工业大厦里边、一个更大的空间里边,能让艺术家开始对空间产生关注。”这其中的关键是,被迫从“鞋盒画廊”区撤离使得这些艺术家变得更灵活和富有国际性。Gellini还说:“而且这对生意也不全是坏事。尽管顾客是减少了,但来的人都对我们的想法很有兴趣。”
Chu Hing-wah的《Hong Kong Style Entertainment(港式娱乐)》
艺术家要走出荷里活道画廊街但仍能发光发亮,方法还有很多,其中十分明显的选择就是:互联网。这其中的显著好处是不必再缴纳租金。在这剩下的钱可用回支持艺术上面。Alexander Errera创办了香港Artshare.com,一个由邀请的策展人选出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的在线艺术平台。
他说:“对艺术来说,途径意味着一切。网络能让我们到达一流的策展人、出色的艺术家和杰出的画廊。”他承认画展和画廊对艺术生态的重要性,及其为艺术家带来的机遇,但指出还是有必要作出一些改变。“它们不会消失,但需要适应市场:或从昂贵的地段撤离,或改变做事方法。”
政府似乎也注意到这股潮流。今年3月,西九文化区的Mobile M+艺术计划在neonsigns.hk上启动“霓虹广告”项目,以在线展览形式展示香港独特的广告牌景象。项目还鼓励市民上交摄影作品、结合本土遗产和公众参与。
5. 你我齐参与
但培育艺术风气的最关键元素呢?公众参与。我们需要把艺术融入社区,而不单单增加产量。艺术家Chan Sai-lok指出:“更多的本土艺术家或更多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本土艺术风气的改进。草根阶层对本土艺术有没有了解?多少香港人会去看展览?”
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执行总监Alice Mong认为途径是关键。“人们认为艺术是精英阶层的东西,这种想法快把我逼疯了。所有香港人都应该接触到艺术。一个博物馆是最能体现民主的东西之一。”
巴塞尔艺术展的Magnus Renfrew说:“我们很想进一步把艺术带出美术馆并带到城市中去。但在香港很难在视觉上发生任何影响。建筑物的密集度意味的是即使你做了一件四五层楼高的大型雕塑,对比起这个城市也会相形见绌。发生影响的一个途径是以表演形式短暂介入。”该机构以Carsten Nicolai的装置为今年开了一个好头,在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以互动灯展占领了ICC环球贸易广场。
Herman Wong的《Relationship(关系)》
在这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大型艺术。看看去年夏天西九龙海滨长廊的“M+ Inflation!”展览,以及海港城Florentijn Hofman那只臭名昭著的大黄鸭。亚洲当代艺术展的Mark Saunderson说:“从概念上看,人们不需要怎样动脑筋就能欣赏这些东西,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收到显著的反响。原因之一是它抓住了人们的想象力。尽管参与程度只是与大黄鸭照一下相的水平,它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公共艺术。假如没有这个机会,那么人们也就永远不会知道。”
艺术似乎在香港已到达临界点。国际展会只是开始:各种活动和展览正在把艺术带进我们的生活,而无需再通过看画廊的方式,多亏如元创方这样的艺术中心。就在这个周末,柴湾和黄竹坑将举办本土艺术设计节,上环则在废弃的空地上展现街头艺术,作为HKwalls计划的一部分。本土艺术还有很多精彩内容——这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画作。
Lee Kit的《You (you)(你)》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